熊氏祠位于商城老城的西街熊氏祠巷,为商城熊氏敦睦堂(今孝睦堂)的老祠堂。始建于乾隆十二(公元1747)年,竣工于乾隆二十一(公元1756)年,为原敦睦堂三房九世(现孝睦堂第十世)祖丹九公熊珠、六房十世元镛、二房十一世启兖等人首倡并带头捐献银两,集举族之力,历经十年方告落成。
乾隆十二年春,经中人说合,我族赎回了县衙对面西大街南侧原属四房元玺兄弟的宅院(见宗谱五卷《吐退约》),并按二房八世祖湖南馁宁知县奕久公生前考订的祠式动工兴建,历经十年精心而艰苦的营建,至乾隆二十一年三月清明节前夕,型制规整、气势宏大的熊氏祠——敦睦堂,正式落成。并于清明节当日举行祭祖大典,诵读了《宗祠初建告祖文》。
之后,每年清明、重阳举行春秋两祭,均依拟定仪式,诵读通用《告祖文》。从此,熊氏祠春秋祭仪,成为商城城内宗法活动的一大盛事,全城家喻户晓。老辈人还依稀记得,整个祠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将近3亩,型制为一进三重:
大门两边房舍较小,为库房和看守人住所;中央五间大厅宽敞明亮,可容二三百人,为宗族公共活动议事的集会场所。
后排正殿最为高大巍峨:东西九间,供奉着历代先祖的画像和牌位,正面墙上悬挂着熊奋渭、熊传栗、熊晋阁等名人所获朝廷敕赠、旌表、匾额等荣恩实物,两边山墙上悬挂着朝廷官员们赠送的诗词、对联、书画等作品。
东西两边的厢房各有十余间,前院两边仍为杂用库房,还设有客房;后院两边专设有历代先祖妻妾婢仆的供奉牌位:东厢为荣受诰封的配氏之牌位,西厢为生养有子且教育成人获取功名的婢妾之牌位;中排大厅两边也留有过道,与中殿正门形成左中右三条通道。
熊氏祠自创建至清末,建制有增无减,香火长盛不衰。不仅族中重大事务均在此议定,而且长年有人置守看护,负责入夜掌灯,接续香火,始终保持灯火不熄。院中两株合抱古柏,为初创发起人之一的启兖公手载。两株桂花,直径盈尺,为二房十五世祖正田公所手植。
民国以后,族中的宗法制度日渐松弛,家法家规多半不能严格执行。宗祠也开始走向衰落。到民国末年,宗祠经常被军队、民团占用,或存放私家杂物。且因维护经费短缺,不得不开始变卖东西两边的厢房。
后来,土改将熊氏祠分给贫困市民,成为私产。后来又收归房管所公有,由私人租住。庭院分隔成大小若干,乱搭乱建已成家常便饭,完全失去了祠堂的尊严。至世纪之末,房产私有化,我熊氏宗祠更遭灭顶之灾:被各家各户自行拆除重建,连门楼、围墙都已拆得不见踪影。
如今,此间居民多数已不能指认熊氏祠确切的边界。只有残墙下的砖头瓦片或褚红石条,能让上年纪的人想到它的过去,想起熊氏祠曾经的辉煌。
值得庆幸的是,居住在祠堂正殿东头的两户居民,至今没有对这五间正殿作任何拆除或改变,除了他们自己所不能维护的庭院外,房屋的旧貌依然被完好地保存着。巍峨的檐宇,高翘的屋脊,粗大的房梁,精巧的雕刻,以及虽经近三百年仍颜色不改的朱漆,依然向世人展示着她的古老和沧桑……
孝睦堂三房巾帼能人、著名女企业家熊桂书为此文提供了珍贵的信息和确切的资料,在此一并感谢。
公元二○一三年癸巳六月,孝睦堂老二房十九世孙熊斌芳沐手敬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