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派潭腊田埔熊氏宗祠,是一座青砖黛瓦的普通建筑,坐落在一排青砖红石脚老屋中间,面阔28米,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祠堂前边宽阔的旷地上,立着的六对花岗石旗杆夹,给人一种文化沉淀深厚的感觉。
跨入堂门,一进又一进厅堂,一个又一个天井,完完整整,有层次地出现在眼前。循远而望,70米深的七进祠堂,犹如一条用青砖砌成的漫长时光甬道,幽幽深深地通往历史的远方,让人感受到祠堂当年的风采。
七进祠堂
从第三进开始,每个天井都分别从左右各开一个门口,引出一条横巷。每进厅堂左右的间房,房门不是开在祠堂内,而是开在从天井引出的横巷中。因此,祠堂的次间、梢间,也同时是横巷中靠近祠堂的第一间房屋。
这种纵横交织,处处对着祠堂的格局,使村子里的每户人家,不用绕到村前大街,而从横巷就可以直接走到祠堂中。
听当地人说,七进深的祠堂是要皇帝御准才能兴建的,堂上高悬的牌匾,就是历史的记印。
两块用汉、满文字刻写的长方形木牌匾,分别记载着咸丰十一年和同治十二年的诰命。
中央有一堵木屏门,一个“垂远堂”木牌匾挂在屏门上方。右边的山墙上,一块道光廿四年的“武魁”木匾尤其引人注目。
右边山墙上的“武魁”木匾
据说,左边的山墙上,也有一块“文魁”的木匾,只是村人怕有人盗窃文物,已把它摘下来,连同“圣旨匾”一起,收藏在另一个地方;皇帝所赐的“圣旨匾”原来高悬于一进的木屏风上。
红底金边的牌匾上,“旨赏戴蓝翎”五个金色的大字置于中间,两边有“咸丰八年奉”和“臣熊朝兴承”的上下题款。
皇帝所赐的“圣旨匾”
咸丰八年(1858),武举人熊朝兴(清道光八年[1828]中武举)因奉命率兵平定太平军有功,皇帝特赐“旨赏戴蓝翎”。
所谓“旨赏戴蓝翎”,就是皇帝封赏蓝翎官帽。蓝翎,是清代官帽上的饰物,“六品武官,顶戴鹖羽蓝翎”。清末,朝廷对官阶低又有功之人赏戴蓝翎,但蓝翎官帽只是身份的象征,没有任何实权。
汉、满文字刻写的咸丰十一年诰命
熊朝兴只是“旨赏戴蓝翎”,为什么皇帝会御建祠堂呢?原来,道光二十四年(1844),同村的熊定安又中武举。短短16年间,一个小小的山村出了两个武举人,这无疑是熊氏家族中的重大喜事。加上熊朝兴又受皇帝嘉赏,更是喜上加喜。
为了彪炳功绩,缅怀祖德,垂范后人,熊定安后人熊东朝于咸丰十年(1860)经皇帝钦准,兴建熊氏宗祠。
汉、满文字刻写的同治十二年诰命
熊氏宗祠,不仅留下了广州罕见的七进深祠堂,能启迪后人严谨与创新的规划理念,还留下了一批很有研究价值的历史牌匾,它完全无愧于“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称号。
熊氏宗祠,是一代又一代的腊田埔人凝聚乡情的纽带,是他们精神的丰碑。多少轮月缺月圆,多少个春夏秋冬,他们默默地守护着熊氏宗祠,默默地为保护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遗产作出了无愧于前人和后世的贡献。
文章转载自网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